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此后經不斷演進發(fā)展,,形成今天全長7.8公里、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
行走在北京中軸線上,,人們既可領略“都”的中正莊嚴,也能感受“城”的生生不息,。
這條線上,,每一個具體的人,都是古老遺產與現代生活相融的生動詮釋,。他們用各自擅長的方式,,講述著北京中軸線的故事,連接起這條線的昨日,、今時與未來,。
朱起鵬是《宏恩觀:一座北京廟宇的故事》的策展人。2024年年初,,位于鐘樓北側,,完成騰退修繕的宏恩觀開門迎客。常設展《宏恩觀:一座北京廟宇的故事》用近百件展品,,講述這座始建于元代的古廟所經歷的時空變遷,。
朱起鵬在《宏恩觀:一座北京廟宇的故事》展廳內(7月19日攝)。
朱起鵬在《宏恩觀:一座北京廟宇的故事》展廳內整理展品(7月19日攝),。
朱起鵬在宏恩觀山門前(7月19日攝),。
作為一名建筑師,朱起鵬曾主持設計過多處世界遺產項目的配建設施,。2012年起,,他把目光投向與北京中軸線相接的宏恩觀,通過測繪復原,、搜集老照片和物件,,揭開這座廟宇被塵封的老故事。在他看來,,北京中軸線申遺帶動了老城整體性保護,,不少像宏恩觀這樣的文物正一步步重獲新生。
今年69歲的范來友是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胡同小院里種花喝茶,,廣場上踢毽會友……鐘鼓樓下,范來友過著愜意的退休生活,。
范來友在鐘樓灣胡同里的自家院子澆花(7月10日攝),。
范來友在鐘鼓樓廣場上踢毽子(7月10日攝)。
范來友在鐘樓前(7月10日攝),。
北京中軸線申遺帶動了古建修繕,、風貌整治等一系列老城保護工作,這不僅提升了范來友的居住環(huán)境,,也讓他認識到文化遺產對當地居民生活的重要意義,。2024年1月,范來友多了一個身份: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監(jiān)督員,,他和老街坊們一道,,守護起家門口的文化遺產。
青年設計師宋壯壯的家就在北京中軸線上的萬寧橋旁,,中軸線上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成為他觀察,、理解和解讀北京城的樣本。
宋壯壯(左一)在胡同里(7月10日),。
宋壯壯在什剎海地區(qū)的露臺咖啡廳畫圖(7月10日攝),。
宋壯壯展示《中軸線》的內頁(7月10日攝)。
2021年,,他與伙伴們出版了《中軸線》一書,,通過圖解的方式,從“城市”“建筑”“生活”三個視角呈現北京中軸線那些不為人知的側面,,讓更多人對“活態(tài)”的中軸線產生興趣,。
在跑者眼里,北京中軸線是一條充滿文化氣息的跑步線路,。從鐘鼓樓出發(fā),,一路向南,繞過景山,,經過故宮角樓,,再從東華門沿著宮墻跑至午門,最后從西華門一路向北,,回到鐘鼓樓,。
跑者們在位于地安門的中國書店前熱身(7月20日攝),。
跑者們經過鼓樓(7月20日攝)。
跑者劉計香向記者展示在北京中軸線上的跑步軌跡(7月20日攝),。
跑者們用腳步和心跳,,丈量北京中軸線,感受這座古都的脈動,。
內聯升,、瑞蚨祥、稻香村,、同仁堂……正陽門附近的大柵欄商業(yè)街,,是老字號的聚集地,蘊藏在此的非遺技藝體現了北京中軸線上豐富的活態(tài)文化遺產,。
蔡文科穿著內聯升布鞋行走在正陽門箭樓前(7月21日攝),。
蔡文科向一名來內聯升總店參觀的學生介紹手工布鞋技藝(7月21日攝)。
在位于大柵欄的內聯升總店拍攝的蔡文科(7月21日攝),。
作為百年老店內聯升手工布鞋技藝的傳承人,,蔡文科一邊承襲前輩經驗,一邊研發(fā)創(chuàng)新,,探索做出一雙雙融合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特點的手工布鞋,。他希望,越來越多人可以穿上國潮布鞋,,行走在北京中軸線上,,感受多彩的中華文化。
呂舟是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作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制團隊負責人,呂舟和團隊致力于向世界闡釋北京中軸線的遺產價值,。2023年初,,申遺文本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
在先農壇拜殿北側院內拍攝的呂舟(6月18日攝),。
呂舟在先農壇觀耕臺上眺望(6月18日攝),。
在先農壇神倉拍攝的呂舟(6月18日攝)。
在呂舟看來,,北京中軸線的核心意義是從世界遺產的角度闡述了中華文明的延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北京中軸線凝結了中國文化對秩序的追求,展現了中國理想都城的營建格局,,直至今日,,仍深刻影響著北京城市的發(fā)展。
北京市天壇公園管理處基建科古建項目管理工程師陳賡是一名年輕的“古建醫(yī)生”。在天壇公園,,他負責古建的日常巡查,、保養(yǎng)和維護,保證古建“延年益壽”,。對從小喜歡傳統(tǒng)建筑的他來說,,這樣的工作充滿趣味。
陳賡(左一)在天壇公園檢測北天門基座石料的含水量(7月19日攝),。
陳賡在天壇祈年殿古建群內進行巡檢(7月19日攝)。
陳賡在天壇祈年殿古建群內進行巡檢(7月19日攝),。
2023年,,陳賡參與了天壇相關文物修繕工程。從項目前期踏勘,,到制定不同古建的預防性保護措施,,再到施工管理,陳賡全程參與,,用專業(yè)和熱愛,,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
數字測繪技術為人們認識和保護北京中軸線帶來新的可能,。2020年9月開始,,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的技術團隊,開展了北京中軸線遺產點實地測繪,。他們搭建的“實景三維中軸線”,,將一條數字孿生版的北京中軸線呈現在世人面前。
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團隊在天壇進行測繪(2023年4月3日攝),。
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團隊在太廟進行測繪(2023年4月3日攝),。
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團隊在太廟進行測繪(2023年2月19日攝)。
數字測繪技術從文物保護,、環(huán)境整治,、文物騰退等方面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提供了高精度、三維立體的空間數據底板,。未來,,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團隊將持續(xù)利用科技手段,助力文化遺產保護,。